前言:京剧中前、后老生“三鼎甲”中股票融资啥意思,余三胜是湖北罗田人,谭鑫培是湖北江夏人,汪桂芬是湖北汉川人。
京剧艺术的形成及著名演员
如前所述,清代风起云涌的地方戏,曾在北京一较胜负,在短短的几十年间,就显出不小的兴衰变化。有的剧种是始盛终衰,如昆曲、京腔;有的剧种则屡次起伏,如秦腔;有的剧种像是交“旺运”很久,如徽戏。其实衰落不等于灭亡,盛兴也不是唯我独尊,一成不变。它们是在互相吸收,不断变化。昆曲难于独立成班,便与京腔合班演出;京腔站不住脚,便与秦腔同演;后来京、秦又加入了徽班。即使某一个剧种衰落了,但它的某些艺术成分却渗入其他剧种中间,丰富了姊妹艺术。这样变来变去,在北京地区产生的成果之一,就是在清代末年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——京剧。它是在广大地方戏基础上形成的。
在这些剧种中间,徽戏又是京剧的直系亲属,它以二黄调为主兼收各种杂调小曲,逐渐蜕变成为京剧的二黄,这大约是道光初年的事。约在道光八年(1828年)以后,湖北汉剧的西皮调(当时亦称楚调、湖广调)传入北京,王洪贵、李六是以唱楚调知名的演员,由是京剧除唱二黄调外,又增加了西皮调。皮、黄合奏从此成了京剧的基本腔调。到了咸丰初年,由一些杰出演员的创造发展,京剧开始从徽戏的胚胎里蜕变出来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早期京剧演员,影响最大的有余三胜、张二奎、程长庚,时称“老生三鼎甲”。他们各有独到之处,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突出的贡献。
余三胜,湖北罗田人,演老生,原来出身汉班,以唱西皮调著称,道光时期来北京,加入徽班春台班。他将皮、黄两种腔调熔冶一炉,善用花腔,悠扬转折,富于创造,对二黄反调有所发展。舞台经验极为丰富,随机应变,不落窠臼。擅演名剧多为西皮调,如《定军山》之黄忠,《捉放曹》之陈宫,《当钢卖马》之秦琼等。他在徽、汉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,起了重要作用。并形成一个艺术流派,人称“余派”或“汉派”。
张二奎,可能是河北人,演老生。他享盛名主要是在咸丰年间。演唱特色是嗓音洪亮,行腔不喜曲折,发音吐字坚实有力。擅演王帽老生,如《金水桥》、《回龙阁》、《打金枝》诸剧,扮帝王一类角色很有气派,据说他的做工也很好。可惜去世较早,关于他的记载多不甚详,但影响很大,独树一帜,人称“奎派”。
程长庚,他是京剧界杰出的演员和戏剧活动家,享名在咸丰、同治时期,比余、张较晚,声望却在二人之上。名椿,字玉珊,安徽潜山人,演老生。他融会徽调、汉调,昆曲之长,脱俗创新,卓然成家。音调沉雄,饶有韵味,蕴蓄中寄有高亢、新异之意。咬字吐音吸收昆曲的方法,清楚准确,人称赞他:“字谱昆山监别精。”擅演《文昭关》的伍员,《法门寺》的赵廉,《让成都》的刘璋,《战长沙》的关羽,真实地塑造出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。据说他还秉长京剧各门脚色。他扮演的关羽,直接继承徽戏演员米喜子(注米喜子,今湖北崇阳县)的传统,不涂朱缸,只略施水粉,形象更为生动,别具一格。
他的艺术创造,推动了京剧表演、唱腔的形成与发展。
他为人正直,急公好义,长期担任三庆班的班主和“精忠庙”的会首(“精忠庙”是清代戏曲艺人的群众团体,类似后来的“梨园公会”),在戏曲界很有威望。他律己很严,拒唱“堂会”(找戏班到私人家里演出),不惜触犯权贵,是很有骨气的人物。
咸丰,同治时期,京剧人才辈出,除程、余、张三人而外,知名演员如徐小香,演小生,苏州吴县人,擅演“雉尾生”,有“活公瑾”之称,并长于昆曲。胡喜禄,演旦脚,曾和余三胜同隶春台,对京剧青衣一行影响颇大,据说《五花洞》剧中“十三咳”的唱腔就是他创造的。刘赴三,名保山,擅演彩旦(女丑脚),他曾尖锐的嘲讽了权贵,屡遭迫害。黄三雄,演丑,出身高腔班,善用京白打诨。杨鸣玉,昆曲名丑,文武兼长,他演《十五贯》中的娄阿鼠,唯妙唯肖,演技极为精湛。卢胜奎,演老生,艺名“卢台子”,参加程长庚主持的三庆班,演诸葛亮最出色;兼长编剧,以整本戏《三国志》最为流行。
这一时期,京剧经过上述表演艺术家们的革新创造,艺术上不断提高,很快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大型剧种。至同治、光绪时期,又涌现一批新的杰出演员,使京剧发展得更为完整。继程、余、张二派之后,又出现了谭鑫培、汪桂芬、孙菊仙三人。其中又以谭鑫培的成就斐然独异。
谭鑫培,名金福,是京剧著名老旦谭叫天的儿子,因而人称他为“小叫天”,湖北江夏人,演老生,他继承余派(注:罗田余三胜)演唱艺术而有所融化发展,文武昆乱象长,唱做并重。他善于学习先辈艺术经验,又勇于创造革新,将京剧老生的“安工”(唱工老生)、“衰派”(做工老生),“靠把”(武打老生)三行表演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,丰富了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。他早年曾演武生,有扎实的武功根底,武打轻灵敏健,唱腔悠扬沉着,韵味深长,善自创新声,又有所本。他年青时,曾在京郊农村演草台戏,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,擅演各类人物,如《文昭关》的伍员、《洪羊洞》的杨延昭、《定军山》的黄忠等。陈彦衡在《旧剧丛谈》里说他“集众家之特长,成一人之绝艺”,他的确是总结了前辈经验而又过之,形成近代影响很广的一个艺术流派,人称“谭派”。
汪桂芬,名谦,湖北人,演老生。曾长时间给程长庚操琴,对程的唱腔表演深有体会,程去世后,他是程派艺术最直接的继承人。唱腔雄劲沉郁,自成流派,人称“汪派”。擅演《文昭关》、《让成都》等程派戏。他的性格梗值,不常登台,虽权贵召他,也拒不演唱。
孙菊仙,名学年,天津人,演老生。原来是业余演员,后正式加入四喜班,擅演《桑园寄子》、《捉放曹》、《骂杨广》等。嗓音高亢,运用自如,善为激越的腔调。曾受余三胜的影响,又自成流派,人称“孙派”。
以上谭、汪、孙三人,主要是光绪时期着名的老生。稍后有汪笑侬,原名德克金,满族人,演老生,曾做过知县,他是一位有爱国思想的演员,也是作家。喜编演新戏,如《党人碑》《哭祖庙》、《献地图》等,采取历史题材,影射清政府的丧权辱国。他的噪音不甚洪亮,但表演唱腔别成一派,人称“汪派”。此外,著名演员如老生杨月楼,文武兼长,擅演猴戏,且脚有梅巧玲、陈德霖,武生如黄月山,老旦如龚云甫,小生如王楞仙,净如何桂山,文丑如罗百岁,武丑如王长林,都是当时京剧各行的知名人物。
京剧发展到光绪时期,已十分成熟了。清朝皇帝和贵族们,本来是看不起它的,后来也上了瘾,把它弄到宫廷来大演特演,服装、砌末都很考究,还特别讲究技巧,侧耳听腔,闭目听味,在一定程度上对京剧艺术的提高有所促进,但也助长了单纯追求技巧、脱离生活内容的形式主义倾向。这种苗头,在清代末年已开始显露出来,给京剧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。
说不送礼吧,别人觉得我不懂人情世故,不为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着想。
反观村里的一位相对富裕的人家,生意做得很大,资产丰厚。但他在这些人情往来上,却十分计较随礼的金额,绝不花不该花的钱,有人说他小气,可他却不这么认为。
京剧既然来源于徽、汉诸腔各调,它的剧目自然也十分丰富,据统计有一千多个,大部分是不知名作者的作品。在清代虽也有一部分文人着手写京戏剧本,而且也并非全无好的,但总的看来好的不多。道光年间观剧道人写的《极乐世界》是较早的京剧刻本,他用写传奇的办法写京戏,词句文雅难懂,其中有的单出虽经后人改编,也流行不广。咸丰年间的余治,专为皮黄戏写了一部《庶几堂今乐》,共包括八十二个戏,除《硃砂痣》较为流行外,其他都很反动,旨在宣扬礼教,仇视农民革命;他又不懂戏剧排场,所写剧本自然不会流行舞台。成、同间的史松泉曾编有《施公案》等剧。还有一个叫刘三的,编有《得意缘》、《德政芳》等。其中《得憙缘》一剧虽有演出,内容却坏得很。总之这些戏值得称道的实在不多。光绪六年刊印的《梨园集成》是一部较早的京剧剧本集子(其中也有昆曲剧本),由清代李世忠编,共收剧本四十六种,如《长坂坡》《闹天宫》等,尚流传舞台。
京剧的优秀作品,多半是些不知作者名姓的剧本,如《打渔杀家》《宇宙锋》《四进士》《清风亭》《二进宫》、《打龙袍》、《白蛇传》《铡美案》《群英会》等。它们一般都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喜爱憎恶,有的戏人民性很强烈,如《打渔杀家》,对官府恶霸的罪恶揭露得非常深刻彻底,而且告诉人们,除去斗争,别无生路;《白蛇传》则表现了妇女为幸福生活进行斗争的坚定意志。它们的确传达出发自人民内心深处的理想和要求。京剧剧本许多都是从昆曲或地方戏的整本戏中摘出来的单出戏,它们的结构精炼,不像传奇那样罗嗦冗长,语言朴素,明白易懂,性格描写集中突出,爱情戏少,历史戏多。
还有一部分民间小戏如《小放牛》、《打扛子》等,都唱小曲。这些都显示出京剧来自民间的艺术本色。
京剧虽曾受过宫廷的熏陶,可是它的基础却仍然是在民间,并一直得到人民的培养,它的形成,使中国戏曲艺术特别是演唱艺术,达到一个新的水平,应该说在戏曲历史上是一次有进步意义的变革。
祝肇年著《中国戏曲》1962年
中国戏剧史学家祝肇年先生股票融资啥意思
祝肇年先生,生于一九二五年二月,北京市人,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,曾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教授兼系主任,长期从事我国的戏剧和古典戏曲的研究、整理。他知识丰富,在戏剧史的工作上卓有成就,早在一九六二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《中国戏曲》;一九八三年云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《西厢记戏曲注释》;一九八五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编的《古典戏曲故事丛书》;一九八六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他的《古典戏曲编剧六论》;一九八九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国十大悲喜剧》他任副主编。他对中国戏剧方面的考据有他独特见解,他的戏剧评论、学术文章,散载在很多刊物达数百余篇。
汪桂芬老生京剧程长庚谭鑫培发布于:湖北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